受持五戒
受戒的目的
一個公民,應該遵守本國的法律;皈依三寶后,便應該受持五戒。
受持五戒的用意是約束自己的行為,培養高尚完美的品德,并且為其他眾生帶來快樂和幸福。
五戒的內容
一、不殺生戒:即是不害眾生的生命。眾生都害怕死亡,信佛的人既要有救度眾生的慈悲心,又怎能殘殺加害他們呢?
親自殺生,固然不可,即使是間接的,也不可。所謂間接殺生,范圍很廣:心存殺害的動機,發明或裝置殺害的器械,教唆別人進行殺害,甚至令到別人不想生存等等,都包括在內。
二、不偷盜戒:自己不應得的東西,不論是一針一線,一元一角之微,都不可以任意拿取。
此外,不偷盜戒的范圍應推廣到下列的情況:不能欺騙顧客,不能隱瞞賦稅,不能拾遺不報,不能協助劫盜等等。
三、不邪淫戒:受持五戒的在家信徒,可以有正式的配偶,過正常的夫婦生活,除此之外,都算是邪淫。
此外,凡是助長或助成邪淫發生的地方如妓館娼寮,都一律嚴禁進入。
四、不妄語戒:所說的話要誠實,有根據,否則是犯戒。
因此欺騙別人,如沒有聽到的說聽到,沒有看到的說看到,任意顛倒是非,都犯妄語戒。
五、不飲酒戒:酒精會使人精神和意志迷亂,所以佛陀不許弟子飲酒,有防范過失的作用。
因為一個平時操行嚴謹的人,只要醉酒,也會大失常態,做出不正當的行為,所以不但不許自飲,亦不許勸他人飲酒,更不許做有關的買賣。
上述的五戒,前四戒叫做「根本戒」,第五戒有防范的作用,故稱為「護戒」。
受戒的儀式
如果要接受五戒,應該在持戒清凈的法師面前正受。先由法師把戒條解說清楚,然后發誓永遠遵守,儀式便告完成。
受戒以后,應該時常念誦五戒的條文,以便警惕自己。倘若犯戒,應該盡快懺悔,并約束自己不可重犯。
五戒的作用
能夠圓滿遵守五戒,可以避免不良的行為,具有高尚的品德,同時來生必然重護人身,不會墮入三惡道受苦。然而,對于初入佛門的人來說,能夠成功地做好其中的一、兩戒,也是難能可貴的事,已經為自己的現在以及未來的幸福,奠下良好的基礎。
奉行十善
十善的意義
作為一個佛教徒,如果只是獨善其身,實在并不足夠,還要進一步秉承佛陀慈悲的精神,積極行善,以達到利益社會人群的目的。因此既能受持五戒,便應進而奉行十善。
十善的內容
十善可以分為身、語、意三大類,現在說明如下:
甲、身三善:
〈一〉不殺生除了不直接或間接殺生之外,還應該盡力保護所有的生命。
〈二〉不偷盜除了不貪財、不盜竊之外,還應該積極救濟貧困,孝養父母,供養三寶。
〈三〉不邪淫除了節制過份的情欲之外,應該多參與有益身、心的活動,多看題材健康的書籍和電影,以培養高尚的品格。
能夠實踐身三善,自然會愛護眾生,成為一個行為端正,可以信賴的正人君子。
乙、語四善:
〈一〉不妄言除了免說謊及作夸大的言詞以外,還應該把自己的學問知識乃至佛教的道理為人宣講。
〈二〉不綺語即是不說無意義、戲弄別人的話;而要說恰當、贊賞和鼓勵別人的話。
〈三〉不兩舌即是不挑撥離間,也不搬弄是非,不揭發別人的私隱;而要化解仇怨,多說彌補感情的話。
〈四〉不惡口即是不詛咒別人,也不用惡毒的話去罵人。說話的語氣要溫和,勸導別人要婉轉。能夠實踐語四善的人,自然會說話出自真誠,使人樂于信賴,得到裨益。
丙、意三善:
〈一〉不貪即是不貪非份的財物,甚至對名、利也不貪戀,培養樂善好施的性格。
〈二〉不嗔即是心中不動怒,不懷恨別人,進一步對人要寬恕,要有慈悲心。
〈三〉不癡即是心不愚昧,不為事物的外表所迷惑而起顛倒錯覺。待人處事,要有冷靜的頭腦。能夠實踐意三善的人,自然會大公無私,有容人之量,懂得分別是非邪正。
十善和十惡
實踐十善的人,現生固然得人尊敬,來生更得人、天樂果;行十惡的人,現生令人憎厭,將來還要墮入三惡道受苦。總之,行十善,對人、對己、對今生、對來生都有益處。
評論前必須登錄!
注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