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菜不是低價的代名詞,有棵白菜可以價值連城,堪稱國寶。許多人到臺北“故宮”,第一個要看的就是這棵“白菜”。1965年11月12日,臺北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,這棵翠玉白菜與眾多國寶一起被再次展示到眾人的面前,并以其精美的雕工與美好的寓意,成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。
翠玉白菜的原料來自緬甸,它的翠色晶潤淡雅,通透無暇。自古以來,人們鑒賞翡翠首先要看它的“種”。“種”多指翠玉的顏色和通透程度,有“玻璃種”、“水種”、“蛋清種”、“金絲種”、“芙蓉種”和“紫羅蘭種”等。其中,透明度高,水分充足,顏色純正的翡翠被稱為老坑玻璃種。
1、翠玉白菜為與真實白菜相似度幾乎為百分之百的作品,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,親切的題材、潔白的菜身與翠綠的葉子,都讓人感覺十分熟悉而親近,別忘了看看菜葉上停留的兩只昆蟲,它們可是寓意多子多孫的螽斯和蝗蟲。此件作品原置于紫禁城的永和宮,永和宮為光緒皇帝妃子瑾妃的寢宮。一九四八年翠玉白菜隨國民黨來到臺灣。
翠玉白菜長為18.7 厘米,寬為9.1 厘米,高為5.07 厘米。它是由一塊半白半綠的翠玉雕琢而成的翡翠珍品,并且有一個讓人感到十分親切的名字——白菜。它潔白的菜身與翠綠的葉子,都讓人感覺十分地熟悉,故而想與之親近。另外,在綠意最濃之處,還有兩只停留在菜葉上嬉戲玩耍的鳴蟲——它們就是寓意多子多孫的螽斯與蝗蟲。
2、第二棵是綠黃相間的翠玉白菜,高度約13.4厘米,顏色偏黃,菜葉上也有菜蟲,臺北故宮人士暱稱他為“翠玉小白菜”。這棵翠玉小白菜注定要被打入冷宮!因為它的質地比不上鎮館之寶。
3、第三棵也經常被冷落的翠玉白菜也還在臺北故宮的庫房,這棵白菜來源是紫禁城的南庫。最有趣的是這棵白菜的中心在雕刻制作時就被刻了一個洞,因此,有人說這棵翠玉白菜原始的用途應是花插。翠玉白菜花插非常嬌小,被歸類在珍玩庫,不像另兩件列在玉器科,過去它從未曾公開展出過。
評論前必須登錄!
注冊